2021-2022年湖北小麦高质量生产指导意见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2021年09月29日 22:34 |
小麦是我省第二大主粮作物,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为进一步促进我省小麦生产技术水平提升,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和质量安全,结合目前我省小麦生产实际,特制定湖北小麦高质量生产指导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在确保粮食面积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种植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大产量与抗性兼顾型小麦良种的示范与应用力度,大力推进小麦绿色轻简高效生产,强化药剂拌种、机械匀播、肥水统筹、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理念,加强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做到病虫防控关口前移,压制流行趋势;全力做好小麦生长后期气象及收烘储销服务,最大限度降低损耗,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不下降。
二、重点工作
(一)局部调优种植布局。坚持“北麦南油”优势区域总体布局,在稳定小麦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局部优化品种结构及种植结构。北纬31°以北地区全力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压缩冬闲田,确保种满种足。江汉平原麦区挖掘冬闲田生产潜力,适度扩大旱地小麦;稳定地下水位相对较低、排水畅通地区的稻茬小麦面积,合理安排统一模式连片种植,统一调度管理水源;局部调减地下水位较高地区的稻茬小麦。
(二)着力调整品种结构。加大小麦优质原种及良种的生产与示范力度,搭建好看“禾”选种平台,突出产量与抗性兼顾型小麦良种的示范与应用。鄂北地区重点推广抗条锈病、抗倒伏型小麦品种,鄂中南及江汉平原地区重点推广抗赤霉病和抗穗发芽小麦品种。同时,引入抗赤霉病优质种质资源,开展创新利用和示范推广。鄂中南及江汉平原地区要特别注重抗赤霉病和穗发芽特性较优的红皮小麦品种的应用,在小麦收购方面严格落实国家白皮和红皮小麦同质同价收购政策,破除红皮小麦在该地区推广应用的壁垒。各地应加大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重点打击种子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种子、非法生产经营、未审先推等违法行为,确保秋播用种安全用种合法。
(三)全力提升播种质量。一是普及药剂拌种。对小麦条锈病越冬菌源区(襄阳、十堰)、地下害虫和根部病害重发区,必须坚决杜绝“白籽下种”。对常年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发生危害较重的鄂北岗地部分区域,可选用125克/升硅噻菌胺悬浮剂兑水拌种防治全蚀病,可选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兑水拌麦防治根腐病和茎基腐病,拌种后待麦种晾干再播种。对条锈病、纹枯病常年发生较重的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荆州市等地区,可选用6%戊唑醇悬浮种剂兑水拌种,同时兼治黑穗病、根腐病,如果蚜虫较重麦田,可加25%吡虫啉拌种。二是推广机械匀播。加大小麦播种机械作业的示范与推广力度,改撒播为机械条播,可采取窄行条播机(旱地小麦行距15-18厘米,稻茬小麦行距20厘米)、宽窄行条播机(宽行19-22厘米、窄行12-15厘米)和宽幅条播机等方式,在保障播种密度的基础上改善小麦田间生长环境。为提高播种质量,播后应及时镇压。三是精细整地。要求前茬粉碎并均匀撒铺,稻草切碎长度在5厘米左右,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要先深旋(或深耕)灭茬再进行条播,旋耕埋草深度应至少在12厘米以上。机械旋耕整地作业的田块要求旋耕深浅一致,旋耕深度应达到8厘米以上,每隔3-4年应深松1次,打破犁底层。对耕翻整地的田块,质量要求耕深≥20厘米,深浅一致,无重耕或漏耕,犁沟平直,沟底平整,垄块翻转良好、扣实,以掩埋杂草、肥料和残茬,耕翻后应及时进行整地作业,要求土壤散碎良好,地表平整,满足播种要求。四是适期适墒适量播种。鄂北地区适宜播期为:半冬性品种10月15日-25日,弱春性品种10月25日-11月5日;鄂中南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适宜播期内遇墒或造墒播种,适宜期前后可抢墒播种,但不宜过早,正常年份小麦出苗期不宜早于10月20日。对于适宜播期内无墒又无条件造墒田块,可结合天气情况,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旱地宜每亩播种量10-12.5公斤,稻茬麦每亩播种量12.5-15公斤,适期播期内根据播种时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土壤质地、种子发芽率等适当增减。推迟播种的应适当增加播量。
(四)牢固树立抗灾秋播理念。应对特殊年景,应坚持科技抗灾播种。对小麦播种期间遇干旱不能适时播种的情况,应抢墒或造墒播种,各地应做到科学调度用水,提前蓄足水源,搞好机井检修和废旧机井修复,保障抗旱应急用水。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统一调配,提倡湿润灌溉,节约用水,防止盲目漫灌。对小麦播种期间遇连阴雨天气不能适期播种的情况,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开沟排水降湿;二是选用耐迟播的偏春性品种,如鄂麦006、襄麦55等;三是对超出最适播期(11月5日)的晚播小麦,每推迟1天播种每亩应增加1斤播量,但总增加量不宜超过10斤;四是依据田间湿度采取多形式抢时播种方式,可选择揭板机播、板田旋播、免耕直播覆土或覆草等适宜方式播种;五是对11月底前仍无法有效排渍的、渍水严重的田块,可改种马铃薯、豌豆、绿肥等。六是高质量全程配套麦田“三沟”。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小麦生产整个生育期间连阴雨天气发生频繁,易造成渍害、早衰和加剧病害流行,麦田“三沟”配套的田管措施需自始至终常抓不懈,做到机械开沟和人工开沟相结合,确保厢沟、腰沟、围沟沟沟相通,沟直底平,雨住田干。雨后及时清沟排渍。
(五)坚持测土配方施肥。依据土壤肥力测验结果科学配方施肥。氮肥分次施用,基肥占60%-70%,拔节肥占25%-30%,视苗情可在冬前(3叶期)追施10%-15%的氮肥;磷肥、钾肥全部基施。施用有机肥的田块,基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在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减少20%-30%。可采取种肥同步一次性施肥技术,肥料主要选择长效(缓释)肥料。针对今年化肥价格大幅上涨的现状,应注重缓释肥的应用。拔节肥追肥时间一般掌握在群体叶色退淡,小分蘖开始死亡,分蘖高峰已过,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时施用。群体偏大、苗情偏旺的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时施用。拔节肥施氮量为总施氮量的30%左右,可看苗和根据目标产量亩追施尿素5-7.5公斤。
(六)促弱控旺保壮苗。一是冬前促弱控旺。在小麦3-4叶期,对基肥不足、麦苗瘦弱、群体不足田块,根据苗情适量追施平衡肥,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冬前小麦有旺长趋势的田块,选用与拖拉机轮距相配套的圆柱形镇压磙结合中耕镇压2-3次,或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25克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不重喷漏喷,可有效控制小麦旺长,防止越冬期拔节和后期倒伏发生。二是春后控旺防倒。在拔节前,对群体较大,长势较旺的麦田及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种,可用生长调节剂进行调控,防止倒伏。每亩可选用壮丰安30-40毫升或 |
|
 |
版权声明 |
|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 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湖北农业网
(hbnyw.com)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
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湖北农业网 (hbnyw.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