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棉花专家指导组、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
□ 别墅、王孝刚、张友昌、张教海、夏松波、秦鸿德、冯常辉、王琼珊
长江流域棉区前期阴雨天气多,田间湿度大,土壤渍害严重,特别是直播棉播种期明显滞后,针对目前棉花生长发育特点,提出长江流域棉花生产中后期管理指导意见。
一、育苗移栽棉田中后期管理
防灾减灾。重点做好排涝降渍和抗旱。应在雨后尽快排除积水,清理三沟,降低地下水位,以利棉花恢复生长。及时中耕除草,破除土壤板结、增加地温,促进棉株加速生长。当干旱高温持续7-8天,棉株顶部3-4片叶中午出现萎蔫,叶色变暗,叶片变厚,花位迅速上移时应及时灌溉抗旱,提倡早晚小水沟灌。
肥水管理。合理施肥,肥水耦合,在花铃期使用多功能棉田管理机中耕深施花铃肥,棉行中间或一侧开沟均匀撒施,施肥沟与棉株距离应在30厘米左右,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同时破除空行板结,疏松土壤。
病虫防治。当棉蚜、棉盲蝽蟓、红蜘蛛、棉铃虫、红铃虫等虫量或卵量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防治,重点防治斜纹夜蛾、烟粉虱。斜纹夜蛾在2龄幼虫时用生物药剂防治,成虫期可用性诱剂诱杀。烟粉虱达到3头/平方厘米以上时,用50%氟啶虫胺腈可溶粒剂3000倍液、或10%溴氰虫酰胺1000倍液、或26%氯氟·啶虫脒水分散粒剂7g/亩喷雾。对有枯黄萎病的棉田,要做好清沟排渍降湿及病株处理。提倡使用无人机统一防治病虫害。可通过增施钾肥、排涝降渍、施叶面肥等方式控制“两萎病”蔓延。
株型调控。结合化学调控和打顶去除棉花无效果枝、赘芽、边心,去除空枝、晚蕾和无效花蕾,促进养分供应有效花铃。化学调控提倡少量多次,一般在8-9片叶时每亩用缩节胺1-2克、初花期每亩用缩节胺2-3克、盛花期每亩用缩节胺3-4克、打顶后每亩用缩节胺4-5克进行化控,化学调控可使用无人机结合防治病虫害一起进行。当棉株果枝达20-22层时适时打顶,时间以立秋前后为宜。做到“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提倡打小顶。
适时催熟。10月中旬左右、连续3-5天日最高温度在20℃以上,用40%乙烯利水剂200-300毫升/亩兑水40-50公斤全田喷雾催熟,使棉株上下部叶片均匀着药。催熟剂现配现用,喷药后8小时如遇雨,应当补喷。
集中采收。催熟后,分1-2次集中采收,以减少用工。棉铃铃壳开裂后1周左右采收,做到分收、分晒、分藏、分售,严防“三丝”污染。
二、麦(油)后直播棉田中后期管理
集中施肥。田间见花时集中施肥,每亩追施氮肥(纯N )10-12公斤、钾肥(K2O)10-12公斤、磷肥(P2O5)5-6公斤、硼肥0.1公斤。选用棉田专用施肥机条施深施。
系统化控。株型调控:7叶期开始喷施缩节胺,盖顶喷、两侧喷,大苗多喷、小苗少喷,塑造紧凑株型。在7-9片叶时每亩用缩节胺0.5克、12-14片叶时用1-1.5克、初花期用2-2.5克、盛花期用3-3.5克,使用无人机结合防治病虫害一起进行化控,调控株高在80-120厘米。化学封顶:一般在8月10日左右用无人机喷施打顶剂封顶,采用缩节胺与增效助剂混配施用,缩节胺每亩用量15-20克、喷液量30公斤;或采用25%氟节胺悬浮剂与增效助剂混配施用进行封顶,氟节胺每亩用量120-150克、喷液量40公斤;增效助剂用量参照说明书。
病虫防治。当棉蚜、棉盲蝽蟓、红蜘蛛、棉铃虫、红铃虫、斜纹夜蛾等虫量或卵量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防治。对有枯黄萎病的棉田,要做好清沟排渍降湿及病株处理。重点防治斜纹夜蛾和烟粉虱,防治药剂参照育苗移栽棉。
集中采收。棉花自然吐絮率达到40%以上,距采收期20天左右喷施脱叶剂,每亩使用欣噻利150-180毫升或脱吐隆20毫升配施乙烯利150毫升用无人机进行喷施,脱叶催熟集中吐絮后一次性采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