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湖北省棉麻学会、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
□别墅、张献龙、秦鸿德、张友昌、王孝刚、张教海、夏松波、冯常辉、王琼珊
湖北是传统的棉花生产大省,也是用棉大省。目前湖北省棉花加工、纺织能力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的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由棉花生产、加工、纺织和服装等产业环节组成的棉花产业链是我省重要的产业链条之一。《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十四五”期间,实现制造强省、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棉花产业链作为我省重要的产业链条,在实现我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任务中,其作用不可或缺。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而近期西方反华势力一手导演的“新疆棉花风波”,对我国的棉花生产和棉纺织产业带来一定影响,对我省的棉花生产和纺织产业也将产生冲击。这一风波促使我们思考,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如何促进我省棉花产业链优化升级以实现产业持续、高效、安全的发展。
一、本地生产棉花生产应成为湖北省纺织产业原棉供给的重要来源。
湖北省棉纺织产业的优势地位形成的基础是棉花生产的优势。湖北省自然资源优势明显,棉花生产基础好,年均种植面积曾长期保持在700万亩左右,是湖北省纺织产业原棉供给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由于棉花价格及补贴政策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棉花生产迅速向新疆集中,我省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急剧萎缩,到2020年棉花种植面积仅为194.6万亩,产能10.8万吨,只能提供我省纺织行业所需原料的10%左右。同时,我国棉花生产过度集中于新疆,不仅严重影响全国及我省纺织业原料供给的多样性和产业效益,也给产业发展带来较大风险。这次的“新疆棉花风波”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仍在发酵中,对我省纺织业的影响也有待观察,但无疑将促使我国的棉花生产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面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新的发展目标,我省棉花生产应当继续发挥为本地产业原料供给的主要作用。
二、两熟制、机械化种植是我省棉区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农业实现现代化,实现机械化是前提。我省棉花生产近年来急剧萎缩,除政策因素外,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益差也是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样化。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外,多数农民不再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因此作物的种植管理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选择种植何种作物时,农民优先考虑管理轻简化、收获机械化的作物。而种植棉花费时费力,管理繁琐,只能人工采摘,自然被农民摈弃。因此,我省棉花生产要成为本地纺织业的重要原料供给来源,就必须解决棉花生产难以实现机械化的问题。
同时,新疆棉花生产发展迅速,也与其光照资源充足、棉花单产高密切相关。但是我省的气候条件也有独到的优势。与新疆棉区相比,我省具有全年作物有效生长期积温高、雨量充沛的优势,可以发展油-棉、麦-棉、菜-棉、薯-棉、瓜-棉、菌-棉等两熟制生产,保证棉田的全年生产效益。
三、完善棉花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是保障我省原棉持续供给的有效途径。
近十年来,为保障我省原棉持续供给,适应棉花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的需要,我省棉花科研单位持续开展了早熟优质棉花新品种选育和机械化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的研发,棉花机械化采收示范也取得成功。但围绕机械化高效生产的技术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棉花育种方向需高度聚焦于机械化的要求,培育丰产、优质、早熟且成熟集中的新品种;栽培模式需要向轻简化、两熟高效方式发展,适应两熟制和机械化田间操作;在棉花加工环节,需要实现机采棉的高效清理和加工,保证原棉加工品质;机械化高效生产示范需要进一步加强。
通过培育和筛选纤维品质优良的品种,集成和熟化两熟制条件下的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进行适度的规模生产示范,降低原棉生产成本,提高原棉品质和棉田综合效益,保证高品质原棉的有效供给,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纺织企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措施,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现我省“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四、加大投入,促进我省棉花产业链供给链优化升级。
棉花是国际贸易中的大宗商品,也是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的重要工具。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仅靠市场的作用不仅难以实现棉花生产的现代化,还有可能使棉花产业链陷入类似大豆产业的困局。正是棉花目标价格的政策,促进了新疆棉花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样,我省棉花产业链的优化升级,离不开靠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1、加大棉田基础设施投入。现代化植棉机械化、智能化程度高,需要加快农田高标准建设和设施农业基建,如土地平整、集约化规模化、排灌系统,土壤肥力管理等,以落实我省200万亩棉花生产保护区(鄂政发【2017】43号)的目标,以利于机采棉生产适度规模和全程机械化发展。
2、加大科技投入,为棉花生产提供有力支撑。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主要内容。我省棉花科研力量较为雄厚,科研平台较为完备,为棉花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但近年来由于棉花产业萎缩,相关科研经费不足,科研队伍人才流失,年龄偏大,严重制约了棉花科研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科研队伍和科研成果难以满足我省棉花产业优化升级和促进棉花产业现代化的需求。
建议设立湖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覆盖棉花育种、棉花栽培、机械配套、棉花加工等环节领域,通过对科研的稳定支持,实现“藏棉于技”;同时,棉花提质增效行动的目标向机械化、高效种植方向转变,引导新型种植主体、加工和纺织企业参与,并使更多科研单位参与进来,实现“产、学、研”有机融合;三是增加省级科研项目对棉花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科研单位开展限制棉花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和关键装备的创新创制,解决我省棉花产业链供给链优化升级中的“卡脖子”问题。
3、争取国家棉花目标价格政策覆盖我省的棉花生产保护区。实践证明,新疆以外产棉省份的2000 元/吨补贴不足以调动棉农和地方政府的生产积极性。在日渐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棉花产业过度集中,对我国棉花纺织产业带来较大风险。为保障棉花产业安全,需适当保护内地棉花生产。为此可以争取国家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覆盖我省的棉花生产保护区,按照保护区面积和全国统一的目标价格对我省棉花生产予以保护。
在提高棉花价格支持力度条件下,适度恢复长江流域棉区的产能对保障全国棉花的有效供给,平衡三大产区布局的严重失衡,以减低棉花全产业链政治、自然和市场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