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8III在线登录购彩大厅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湖北农业网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商机资讯 | 分析预测 | 企业动态 | 产品信息 | 企业目录 | 展会信息 | 农业论坛 | 致富园地 | 医疗教育 | 休闲农业 | 惠农政策 | 在线投搞
种植频道 畜牧频道 水产频道 农机频道 农药频道 化肥频道 果业频道 茶叶频道 蔬菜频道 饲料频道 园林频道 能源频道
[置顶公告]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021年湖北省委一号文件(全文)
当前位置:湖北农业网 >>农药 >>文章正文
关于印发《2021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等7个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省植物保护总站办公室     2021年04月10日 21:36

2021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为了做好2021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42%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水稻化学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二、防控策略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绿色控害,减药增效。以稻田生态系统和健康水稻为中心,以抗(耐)病虫品种、生态调控为基础,优先采用农艺措施、昆虫信息素、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增强稻田生态系统自然控害能力,降低病虫发生基数。应用高效、生态友好型农药开展应急防治。推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防治服务融合发展,保障水稻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防控重点

以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为重点,密切关注稻蓟马、大螟、三化螟、稻秆潜蝇、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恶苗病、细菌性基腐病、穗腐病、根结线虫病。

四、主推技术

(一)基础预防技术。

1. 选用抗(耐)性品种。以稻瘟病、稻曲病、褐飞虱、白背飞虱为重点,因地制宜选用抗(耐)性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

2. 生态调控。田埂和田边保留功能杂草,种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等显花植物,涵养寄生蜂、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天敌;路边、沟边、机耕道旁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丛距3—5米,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田间的种群基数。

3. 农艺措施。(1)翻耕灌水灭蛹。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2)健身栽培。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洁田园。实行低茬收割,降低螟虫残虫量。

(二)优先采用的绿色防控技术。

1. 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选用咪鲜胺、肟菌·异噻菌胺、氰烯菌酯、乙蒜素浸种;预防苗期稻飞虱、稻蓟马及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采用吡虫啉等种子处理剂。应用酸性氧化电解水浸种,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微生物,促进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早稻浸泡12小时,中晚稻浸泡6小时,浸种结束后,进行常规的催芽和育秧流程。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和稻叶蝉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2. 物理阻隔育秧。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15—20克/平方米无纺布全程覆盖秧田育秧,阻隔介体昆虫,预防病毒病。

3. 性信息素诱杀和交配干扰。越冬代二化螟、大螟和主害代稻纵卷叶螟始蛾期,集中连片使用性信息素,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来控制害虫基数,减轻为害。群集诱杀选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挥散芯(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个,放置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cm为宜。交配干扰采用高剂量信息素智能喷施装置,每3亩放置1套,傍晚至日出每隔10分钟喷施1次。

4. 释放稻螟赤眼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亩均匀放置5—8点,每次放蜂8000—10000头/亩。高温季节傍晚放蜂,放蜂高度以分蘖期蜂卡高于植株顶端5—20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cm为宜,释放球可直接抛入田中。

5. 稻鸭共育。水稻分蘖初期,将15—20日龄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放鸭10—30只,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和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发生为害。

6. 孕穗末期至抽穗期保护预防。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根据穗期主攻对象组合用药,预防穗颈瘟、纹枯病、稻曲病、穗腐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三) 应急控害技术。

1. 稻飞虱。重点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药剂防治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对孕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以上的稻田施药。生物农药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品种,化学农药可选用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酰胺、三氟苯嘧啶等品种。

2. 稻纵卷叶螟。药剂防治指标为分蘖期百丛水稻束叶尖150个,孕穗后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生物农药宜在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施用,选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等品种。化学农药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等品种。

3. 螟虫。防治二化螟,分蘖期于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时施药,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螟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重点防治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生物农药可选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短稳杆菌、印楝素等品种,化学农药可选用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等品种。

4. 稻瘟病。防治叶瘟在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预防穗瘟在破口抽穗初期施药,气候适宜病害流行时齐穗期间隔7天第2次施药。生物农药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申嗪霉素、井冈·蜡芽菌等品种,化学农药可选用三环唑、丙硫唑、咪铜·氟环唑、肟菌·戊唑醇、嘧菌酯等品种。

5. 纹枯病。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病丛率达到20%时和破口抽穗初期结合保穗施药。药剂可选用井冈霉素A、井冈·蜡芽菌、多抗霉素、氟环唑、咪铜·氟环唑、噻呋酰胺等品种。

6. 稻曲病和穗腐病。在水稻破口前7—10天(10%水稻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7天后第2次施药。药剂选用井冈·蜡芽菌、氟环唑、咪铜·氟环唑、苯甲·丙环唑、肟菌·戊唑醇等品种。

7. 病毒病。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在秧田和本田初期及时施药,防止带毒稻飞虱迁入。药剂选用毒氟磷、宁南霉素等。

8. 细菌性基腐病、白叶枯病。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立即用药防治。重发区在台风、暴雨过后及时施药防治。药剂选用噻霉酮、噻唑锌等品种。

(四)注意事项。

1. 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大螟和稻纵卷叶螟,应大面积连片应用,不能将不同害虫的性信息素挥散诱芯置于同一诱捕器内,避免相互干扰。

2. 生物农药应适当提前施用,确保药效。

3. 稻虾、稻鱼、稻鳝等农业生态种养区和种桑养蚕区及其邻近区域,应慎重选用药剂,避免对养殖造成毒害;水稻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类杀菌剂,避免药害。

4. 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药剂。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慎用有机磷类农药。

5.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2021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为做好2021年我省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进一步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减少。

二、防控策略

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实施秸秆粉碎还田、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实施种子处理、苗期病虫害防治、天敌保护利用和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实现玉米病虫可持续治理,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三、防控重点

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二代三代粘虫、玉米蚜虫、纹枯病、大斑病。密切关注地下害虫、桃蛀螟、灰斑病、小斑病。

四、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一)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棉铃虫、桃蛀螟等蛀食性害虫。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心叶期幼虫低龄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或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酰胺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抓住低龄幼虫防控最佳时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

(二)地下害虫及蚜虫等苗期害虫。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利用含有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或丁硫克百威复配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

(三)玉米叶斑类病害。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在玉米心叶末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A、苯醚甲环唑、丁香菌酯、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1次。

(四)玉米纹枯病。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选用含有噻呋酰胺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发病初期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喷施井冈霉素A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1次。

五、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1. 秸秆处理、深耕灭茬技术。采取秸秆综合利用、粉碎还田、深耕土壤、播前灭茬,压低病虫源基数。

2. 成虫诱杀技术。在害虫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对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

3. 种子处理技术。根据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宜的种衣剂实施种子统一包衣。

4. 苗期害虫防治技术。根据苗期害虫发生情况,选用适宜的杀虫剂喷雾防治。使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5. 中后期病虫绿色防治技术。心叶末期,统一喷洒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和草地贪夜蛾;根据叶斑病、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病虫发生情况,合理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控制后期病虫为害。宜使用高秆作物喷雾机和航化作业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6. 赤眼蜂防虫技术。在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害虫产卵初期至卵盛期,选用当地优势蜂种,每亩放蜂1.5万—2万头,每亩设置3—5个释放点,分两次间隔7天统一释放。

六、注意事项

1. 杀虫灯注意在害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夜间活跃时段使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平衡。

2. 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应大面积连片应用,且不能将不同害虫的诱芯置于同一诱捕器内。

3. 生物农药应适当提前施用,确保防效。

4. 施药宜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要足施药部位要精准。

5. 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2021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省2021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棉花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质量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病虫害发生区防控处置率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3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

二、防控策略

采取“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控害减药 保铃保产”策略播前和苗期预防、生长期和铃期控害。优先采用抗(耐)性品种、农艺和生物防治技术,选用生物源和环境友好型农药,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三、防控重点

重点防治棉盲蝽、棉叶螨、棉铃虫、棉蚜、红铃虫、苗病,密切关注斜纹夜蛾、烟粉虱、棉蓟马、枯萎病、黄萎病、铃病。

四、重点防控技术

(一)棉盲蝽。新被害率3%或百株虫量5头时药剂防治。施药时间应在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由田边向内施药,药剂选用噻虫嗪、氟啶虫胺腈等。

(二)棉叶螨。当点片发生时,或有螨株率低于15%时,挑治中心株,有螨株率超过15%时进行全田统一防治。药剂选用哒螨灵、阿维菌素等。

(三)棉铃虫。当转Bt基因棉百株低龄幼虫超过百株10头、非转Bt基因棉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时进行药剂防治。优先选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等微生物农药,化学农药选用虱螨脲、氟铃脲、氟啶脲、茚虫威、多杀霉素等进行防治。

(四)棉蚜。伏蚜单株上、中、下3叶蚜量平均200—300头时,全田防治。选用氟啶虫胺腈、双丙环虫酯、氟啶虫酰胺·烯啶虫胺、吡蚜酮等药剂交替使用。

(五)棉蓟马。苗期和蕾期以种子包衣防治为主,可选用噻虫嗪、吡虫啉进行种子包衣。花期视虫情进行防治,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噻虫嗪等药剂。

(六)苗病。以种子包衣预防为主,选用咯菌腈、精甲霜灵、嘧菌酯拌种或再包衣。发病初期尤其遇低温阴雨天气及时药剂防治,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噁 霉灵进行喷施。

(七)枯萎病和黄萎病。选用枯草芽孢杆菌种子包衣。苗期至蕾期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或随水滴施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乙蒜素。

(八)铃病。发病前或初见病时,以花蕾和幼铃为重点喷药预防,或花铃期雨前预防、雨后及时喷药控制。

五、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生态调控技术。清洁田园,清除田边杂草,中耕除草,减少害虫的转移危害。棉田周边种植蛇床子、波斯菊、百日菊等显花植物,为自然天敌提供蜜源,引诱、涵养天敌,增强天敌对棉蚜、棉铃虫、棉叶螨的控制能力。

(二)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性较好的抗虫棉优质高产品种。

(三)种子处理技术。选用适宜的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专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再包衣。杀虫剂可选用吡虫啉或噻虫嗪种子处理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芸薹素内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

(四)赤眼蜂防虫技术。棉铃虫成虫始盛期人工释放卵寄生蜂螟黄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放蜂量每次10000头/亩,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降低棉铃虫幼虫量。

(五)昆虫信息素诱杀技术。从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开始,大面积连片使用棉铃虫性诱剂和斜纹夜蛾性诱剂,每亩设置1个挥散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群集诱杀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连片施用生物食诱剂,于夜蛾科害虫(棉铃虫、地老虎、斜纹夜蛾等)主害代羽化前1—2天,以条带方式滴洒,每隔50—80米于1行棉株顶部叶面均匀施药,可诱杀成虫。

六、注意事项

1. 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注意保护自然天敌。

2. 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换和交替使用,避免一季多次单一使用同一药剂。

3. 严格执行农药使用操作规程,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


2021年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为控制马铃薯重大病虫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病虫害发生区防控处置率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4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

二、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选用优质脱毒种薯,优先采用抗病品种、种薯处理等技术,根据预测预报科学用药,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与农户联防联控相结合。

三、防控重点

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蚜虫等为重点,兼顾环腐病、疮痂病、马铃薯块茎蛾等病虫的防控。

四、重点防控技术

(一)播期防控技术。

1. 轮作防病虫技术。实行三年以上轮作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最好与莜麦、燕麦、小麦、玉米、大豆和蚕豆等作物轮作倒茬;精细整地,当地温在10℃以上进行播种,播种深度8—10厘米,避免因地温偏低和播种过深出苗缓慢加重土传病害的发生。

2. 选择优良抗病虫品种和优质脱毒种薯。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选择适合本区域抗病、商品性好、高产、耐贮运的品种。选择优质脱毒马铃薯原种或一级种播种。

3. 种薯切刀消毒技术。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病薯。在种薯切块过程中,用75%酒精或3%来苏水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切刀5—10分钟进行消毒,采用多把切刀轮换使用。将种薯切成40—50克大小的薯块,且每块上带2—3个芽眼,切块大小应均匀一致。

4. 种薯处理(药剂拌种)技术。种薯切块后选用咯菌腈·氟唑环菌胺、咯菌腈或精甲霜灵·咯菌腈任意一种进行种薯包衣,也可选用甲基硫菌灵+春雷霉素、绿僵菌或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等药剂拌种。防治土传、种传病害、晚疫病和地下害虫。拌种后晾干装网袋小垛摆放,保持良好的通风,促使伤口愈合,1—2天后播种。

5. 随种垄沟施药防病技术。对于土传病害严重的地块,全田施用芽孢杆菌生物菌肥和生物菌剂。

(二)苗期病虫防治技术。

从块茎出苗到植株现蕾为止,重点防治晚疫病、地下害虫。对于晚疫病高发区,如果出苗后空气温度达到18℃同时遇有连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需要喷施代森锰锌、氟啶胺或氰霜唑等保护性药剂1—2次进行保护预防。如出现中心病株,可喷施内吸治疗剂烯酰吗啉、丁子香酚或氟菌·霜霉威等1—2次消灭中心病株。对于地下害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每亩设置1个性诱捕器,设置高度超过马铃薯植株顶端20厘米左右。也可利用灯光诱杀,每20—30亩布设1台杀虫灯,夜间定时开灯诱杀,尽量避免误杀天敌。成虫出土前用辛硫磷拌土地面撒施,或出土后用溴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

(三)块茎形成期防治技术。

从植株现蕾开始至开花为止,重点防治晚疫病、疮痂病、蚜虫、二十八星瓢虫等。该时期晚疫病防治可喷施保护性杀菌剂2—3次。选用代森锰锌、氟啶胺、氰霜唑、枯草芽孢杆菌等保护性杀菌剂进行全田喷雾。施药间隔根据降雨量和所用药剂的持效期决定,一般间隔5—10天左右。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具备滴灌条件的疮痂病严重的地块滴灌1次寡雄腐霉和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如有青枯病发生,可选用春雷霉素、氯化铜或噻霉酮等药剂滴灌或喷淋2—3次。二十八星瓢虫防治可利用成虫假死性敲打植株使之坠落,收集灭之或人工摘除卵块,集中处理,减少害虫数量。或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分散前,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进行叶面喷雾,施药间隔期7—10天。蚜虫防治,在采取铲除田间、地边杂草,切断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等农业措施的基础上,可优先选用苦参碱、除虫菊等生物药剂防治,也可采用吡虫啉、噻虫嗪等化学药剂喷雾防治。

(四)块茎膨大期防治技术。

从开花到茎叶开始衰老为止,是晚疫病、早疫病、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等病虫害的严重发期,也是全年早晚疫病防控的重中之重。晚疫病防治依据田间监测预警系统或田间病圃监测确定喷施最佳时间。该时期一般喷药4—5次,药剂选择内吸治疗剂和保护剂同时使用。防治药剂可选用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丁子香酚、霜脲氰·噁唑菌酮、氟菌·霜霉威、霜脲·嘧菌酯、嘧菌酯、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药剂,早疫病防治可选用丙环唑、嘧菌酯、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药剂。施药间隔根据降雨多少和所用药剂的持效期决定,一般间隔5—10天左右。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植株长势较弱早疫病严重的地块,可增施2次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具备滴灌条件的滴灌1次寡雄腐霉和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马铃薯块茎蛾成虫期在前期采用食诱剂、性诱剂、灯光诱杀等理化诱控技术,控制成虫数量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卵孵化盛期至二龄幼虫分散前的药剂防治,可选氨基甲酸酯类或拟除虫菊酯(或与其他生物农药混合使用)进行叶面喷雾。

(五)收获至贮藏期病虫防控技术。

收获前7天左右采用机械杀秧。杀秧后收获前喷施一次铜制剂,如烯酰吗啉、氢氧化铜或霜脲氰·噁唑菌酮等,以杀死土壤表面及残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伤薯块。杀秧后如不能及时收获,种薯田还应加喷一次吡虫啉防治蚜虫,避免种薯感染病毒。收获后马铃薯在库外放置1—2天,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同时要防止马铃薯块茎蛾在薯块上产卵。入库时剔除病、虫薯。库内保持干燥和低温(2—4℃)环境条件,以抑制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五、农药科学使用注意事项

(一)农药用量准确。要按具体农药品种使用说明操作,确保准确用药,各计各量,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

(二)科学混配农药。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一定要先用少量水溶解后再倒入施药器械内搅拌均匀,以免药液不匀导致药害。

(三)选择施药时间。避免高温暴晒情况下施药,施药后4—6小时内遇雨应补施。

(四)禁用高毒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复配制剂。要根据病虫害发生实际情况,优先选择环境友好型适用农药,采取科学配方,进行防治。

(五)遵守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安全防护,防止中毒。

(六)使用合格农药。购买农药要做到选购三证齐全、取得登记的产品,拒绝使用不合格产品,以免影响防治效果。

(七)加强统防统治。在晚疫病流行高蜂期,结合系统监测及田间调查结果,组织专业化防治队,开展统防统治,将晚疫病重发流行风险降至最低。


2021年茶叶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为有效控制茶树主要病虫害,将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确保茶叶产量和品质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害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茶树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茶叶质量符合我国茶叶卫生质量标准要求,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二、防控策略

以生态调控为基础,以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为重点,以科学用药为应急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优先采用健身栽培、免疫诱抗、灯光诱捕、色板诱集和生物农药以及保护和利用天敌等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推进区域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保护授粉昆虫,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和茶园生态环境安全。

三、防控重点

重点防控茶小绿叶蝉、茶尺蠖、黑刺粉虱、茶炭疽病和茶饼病,密切关注茶毛虫、茶橙瘿螨、茶丽纹象甲、茶蚜等。

四、主要技术措施

(一)茶小绿叶蝉。维护茶园周边自然植被,间作显花草本和木本植物,秋冬季在园边适度自然留草,为蜘蛛类、寄生蜂类天敌提供庇护场所,增强生态控制潜能。生产季节,适时分批勤采,清除茶行间杂草,控制虫口基数。防治可选用药剂:印楝素、藜芦碱、茶皂素、白僵菌、呋虫胺、茚虫威、联苯菊酯、虫螨腈、唑虫酰胺等。

(二)茶尺蠖。结合茶园秋季中耕施肥,翻耕土壤,减少土中越冬虫蛹的成活率。在茶尺蠖常发茶园安装诱虫灯,羽化高峰期开灯诱杀成虫。在茶尺蠖成虫羽化期,每亩放置2—3套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雄虫。保护和利用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蜘蛛类等重要天敌。使用茶尺蠖病毒制剂进行生物防治,防治适期宜掌握在第1、2代或5、6代的低龄幼虫期。防治可选用药剂:茶核·苏云金、苦参碱、短稳杆菌、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联苯·甲维盐等。

(三)黑刺粉虱。加强茶园管理,疏枝清园,促进茶园通风透光以抑制其发生。越冬代成虫羽化始盛期,使用信息素+黄板诱杀成虫,每亩挂诱虫板15—20块。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可喷施噻虫嗪·联苯、溴氰菊酯等药剂。秋季在越冬虫口偏高田块可用石硫合剂、矿物油等进行封园。

(四)茶毛虫。利用茶毛虫群集的习性,进行人工捕杀。在茶毛虫成虫羽化期,安装诱虫灯诱杀成虫,每亩放置2—3套茶毛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雄虫。使用茶毛虫病毒制剂进行生物防治,防治适期掌握在低龄幼虫期。虫口基数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时,可选用药剂:苦参碱、短稳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高效氯氰菊酯、联苯·甲维盐等。

(五)茶橙瘿螨。适时分批勤采,带走部分成螨、卵、幼螨和若螨。秋末用石硫合剂或矿物油封园。在茶橙瘿螨发生高峰前期,可选用藜芦碱、矿物油予以防治。

(六)茶饼病。适时分批勤采,结合茶园改造,选择适宜时期修剪和台刈以去除病叶。清除枯枝,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性,增施磷、钾肥,增强茶树抗病能力。在历年发病较重茶园中,可在发病初期连续喷施苯醚甲环唑或吡唑醚菌酯等药剂二次,间隔7—10天。

(七)茶炭疽病。在新植茶园时,选种抗性的健壮种苗。平衡施肥以提高茶树抗病力,及时剪除病枝。适时采摘。对于重发茶园,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进行防治。

备注:本技术方案所列农药仅供茶叶为国内销售的茶园使用参考,出口茶园防控病虫害须针对出口国的检测要求慎重选择农药。具体使用浓度、使用方法及安全间隔须仔细阅读农药标签和产品说明书。


2021年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技术方案


为做好2021年我省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迁入为害和迁飞扩散,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5%以上,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通过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和统防统治,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虫口密度达标区域应防尽防,确保草地贪夜蛾迁入后不暴发成灾,确保压低北迁虫源。

二、防控策略

按照“早谋划、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治”要求,实施全面监测、分区施策、治早治小、联防联控、全力扑杀的策略。全面优化监测防控措施,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与应急防治,结合生物生态物理控制手段,科学用药,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

三、防控措施

根据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危害规律,结合预测预报,因地制宜采取生态调控、种子处理、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综合措施,强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及时控制害虫扩散危害。

(一)生态调控技术。科学选择种植抗耐虫品种,同时在玉米田可间作套种豆类、洋葱、瓜类等对害虫具有驱避性的植物或在田边分批种植甜糯玉米诱虫带,趋避害虫或集中歼灭,减少田间虫量。

(二)种子处理技术。播种前选择氯虫苯甲酰胺、溴酰·噻虫嗪等成分种衣剂实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防治苗期草地贪夜蛾。

(三)理化诱杀技术。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取高空杀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诱剂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在集中连片种植区,按照每亩设置1个诱捕器的标准(集中连片使用,面积超过1000亩,可按1.5—2亩1个诱捕器标准设置)全生育期应用性诱剂诱杀成虫。田边、地角、杂草分布区诱捕器设置密度可以适当增加。苗期诱捕器进虫口距离地面1—1.2米,后期则高于植株顶部15—25厘米,随着作物生长,应注意调节诱捕器高度。在使用期内,根据诱芯的持效期,及时更换诱芯,以达到最佳的诱杀效果。

(四)生物防治。作物全生育期注意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半闭弯尾姬蜂、淡足侧沟茧蜂等寄生性天敌和益蝽、东亚小花蝽、大草蛉和瓢虫等捕食性天敌,在田边地头种植显花植物,营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生态环境。在草地贪夜蛾卵期积极开展人工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控害技术。抓住低龄幼虫期,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农药喷施或撒施,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

(五)科学用药。在全生育期实施性诱防控等综合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根据虫情调查监测结果,当田间玉米被害株率或低龄幼虫量达到防治指标时(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成株期防治指标分别为被害株率5%、20%和10%,对于世代重叠、危害持续时间长、需要多次施药防治的田块,也可采用百株虫量10头的指标),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虱螨脲、虫螨腈等高效低风险农药,注意重点喷洒心叶、雄穗或雌穗等关键部位。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


2021年柑橘大实蝇综合防控技术方案


为做好柑橘大实蝇防控工作,有效控制柑橘大实蝇危害,切实保障柑橘产业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80%以上,总体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柑橘大实蝇不大面积扩散蔓延。

二、防控策略

采取分区治理、分类防治、联防联控的防治策略,加强柑橘大实蝇发生期监测,重点应用成虫诱杀、捡拾虫果以及虫果无害化处理等措施,逐年降低虫源基数。

三、防控措施

(一)重点防控区域。

柑橘主产区及柑橘大实蝇重发地区为防控重点区域。

(二)主要技术措施。

1. 成虫回园监测。采用挂瓶法或诱捕器(蛋白诱剂或性诱剂)等方法监测成虫回园始期,准确确定防治时期,做好分类指导,为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

2. 成虫诱杀。在柑橘大实蝇羽化始盛期、成虫回园始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期间诱杀成虫。

(1)挂瓶(诱捕器)诱杀。对于上年虫果率3%以下的果园,可采用糖醋药液等食物诱剂挂瓶(诱捕器)诱杀成虫,每亩悬挂8—10个,每7天换1次诱剂。可在诱捕器外壁喷粘胶,提高诱杀效果。

(2)点喷诱杀。对于上年虫果率3%以上的果园,使用果瑞特蛋白诱剂点喷,每亩喷10个点,每点0.5平方米,或糖醋药液每亩喷三分之一柑橘树,每株树喷三分之一树冠。每隔7天喷1次,蜜桔类一般要喷3—5次,椪柑类和橙类一般喷4—6次。

(3)悬挂粘胶球型诱捕器(诱蝇球)诱杀。从成虫羽化始盛期(5月中下旬)开始使用,每亩挂10—20个诱蝇球,在果园背阴通风处、离地1.2—1.5米高树冠处悬挂,每个诱蝇球间距10米左右。选用可降解的诱蝇球,对于使用过的诱蝇球及时回收并再利用。

3. 捡拾落果与虫果处理。捡拾并处理落果、虫果对控制翌年害虫基数作用较大。

(1)捡拾落果。从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定期捡拾园中落果,每2—3天一次,高峰期1天一次,并摘除未落的虫果,每7天一次。山坡果园在坡下挖浅沟拦截虫果收集。打蜡加工厂、零散交易点及无人管理桔园虫果收集后集中处理。

(2)处理虫果。捡拾和摘除的落果就地置于厚型塑料袋中,扎紧口袋密封闷杀。7—10天果实腐烂后将烂果埋入土中作肥料。也可将收集的虫果,送往虫果处理池中浸泡灭杀,或喂鱼、喂猪。


一键分享到: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 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湖北农业网 (hbnyw.com)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 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湖北农业网 (hbnyw.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推荐产品
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
国宝桥米10斤装
湖北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
龙峰1809
湖北虾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虾乡稻好米真空红色
湖北畅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赤壁香-特级有机香米
恩施蓝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蓝焙恩施玉露
湖北七仙红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孝昌县黄桃开园采摘体验节
孝感市韵鹤生态农业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葡萄开园采摘节
湖北大别茶访茶业有限公司
大别茶访英山云雾茶
湖北尖峰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尖峰春剑
湖北新布局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新布局牌大米
罗田县大自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花银岩贡米
湖北万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万和茯砖茶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天种杜洛克
湖北庄品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状元油粘米
湖北昌佳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牵牛郎大米
利川星斗山红茶有限责任公司
星斗山利川红—有机生态红茶
湖北洪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洪森有机大米
湖北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北极源伍仁酱丁
荆门民峰油脂有限责任公司
荆花高油酸菜籽油
潜江市巨金米业有限公司
水乡虾稻有机香米
湖北双港农业科技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港楚牌红心咸鸭蛋
湖北凯龙楚兴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凯龙高塔硝基复合肥
襄阳丰盛杰粮油有限公司
丰盛杰香米
五峰千珠碧茶业有限公司
千珠碧五星宜昌毛尖
襄阳三珍食品有限公司
三珍芝麻油
    版权所有:《湖北农业》      地址:武昌区武珞路519号省农业农村厅事业大厦22楼.     邮编:430070
      备案号:鄂ICP备08102925号-2       经营策划:湖北新代农业传媒有限公司
电话:027-87669299  15927321285    邮箱:hbnybjb@163.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68彩票 光大彩票 每日彩票网 手机彩票 彩神llapp 每日彩票平台 北京快3 彩神vlll 彩神ll争霸 彩神8 一分快3 彩神vlll官网 APP彩票平台 彩神llapp 光大彩票网 一分快3 彩神vlll官网 神彩争霸app官方 彩神ll争霸 光大彩票app下载登录 网盟彩票app 光大彩票注册平台 今日彩票网 大发彩票 神彩争霸下载旧版 网信彩票平台 彩神vlll 网信彩票 手机十三水 彩神8app下载安装 神彩争霸app官网 大发彩票 极速快3 手机彩票网 彩神v 网信彩票 大发彩票网 彩神IV官方 168彩票 彩神iv争霸 神彩争霸app官网 快三信誉平台 神彩争霸8官方网站 3分快3 神彩争霸8 彩1彩票app下载 神彩争霸app官网 1分快3 光大彩票网
维西| 廊坊市| 福海县| 甘南县| 临西县| 托里县| 临朐县| 泗水县| 南安市| 永丰县| 五指山市| 台北市| 缙云县| 天水市| 社旗县| 德化县| 宁都县| 浪卡子县| 阳高县| 荆州市| 两当县| 宣城市| 东乡族自治县| 屯昌县| 云和县| 界首市| 当涂县| 长海县| 南汇区| 成武县| 林甸县| 嵊泗县| 杭州市| 津南区| 肥乡县| 信宜市| 锦州市| 合川市| 霞浦县| 延寿县| 伊宁市|